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

发表时间:2025/04/26 01:22:38  浏览次数:30  

仝 娟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有关民间艺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既是对民间艺术保护和提升的重要支撑,也会成为河南艺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软实力;民间艺术;艺术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源成为国家实现战略赶超的比较势力。不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怎么发展,始终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民间艺术越来越被整个世界所关注并认同。将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壮大,对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民间艺术产业成为研究的关键。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有关民间艺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既是对民间艺术保护和提升的重要支撑,也会成为河南艺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将能为河南省民间艺术发展实践提供思路,从而为河南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提供现实支撑。

一、河南民间艺术概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体系,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同时,这些不同体系的思想更孕育了众多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琴棋书画,天文地理,雅俗兼容,渗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落,虽表达方式分类不一,表现形式不一,但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民间艺术形式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文明。如大营剪纸、泥塑、木雕、根雕、内黄农民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灵宝皮影、南阳烙画、陶艺、奇石造型、麦秆画等。而且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借助民众的评判,优胜劣汰,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历经百年、千年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不但丰富了人民生活,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反馈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引导开发,其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如河南三大地方戏豫剧、越调、河南坠子在全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河南的秧歌舞、祭祀舞、灯舞也久负盛名。河南的民间舞蹈不仅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在河南的一些大型节庆等民俗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同时在现代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素以戏曲大省著称,在中原大地上,至少有30多个戏曲剧种传播,这些地方戏曲剧种,既具有所谓“河南味”的共性,又异彩纷呈,艺术上特色较为明显,从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河南民间艺术。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上长远性战略布局考虑不足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度发展阶段,在达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注重物质利益、注重短期效益、注重投资回报的情况几乎占据了政府发展目标的全部,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放在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政府投资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不会将资金投放在投资战线长、收回成本周期长的民间艺术发展方面。但新一届领导者制定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基础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发展的主流是要转向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的民间艺术由于长期不受保护,投资发展力度不够,种类缺失、数量减少、传承无人,将是一种追悔莫及的悲哀。因此,长远性战略布局的发展民间艺术是目前政府应当着手考虑,纳入议事日程的议题。

(二)微观上保护单位繁多,保护手段落后

目前,我省的此类保护部门不能说少,如河南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各地市县博物馆,以及依托各级高等院校为主流的研究机构,以传媒机构为中心的交流组织。分别在不同层次上,普及推广了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然而,在貌似各种措施健全的表现下,却是管理的无序和混乱。发展到至今,仍没有一个专业性质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在各级博物馆里,人们浏览到的是具体物形式的文化保护,抽象的、动态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少见的。高校学术交流也仅仅是样本式、讲解式的传承,主要学术研究只有研究性没有广泛性。距民间文化艺术的全面研究与传承和保护,仍存在很大的欠缺。另一方面,政府仍然是这些民间艺术保护部门的主要建立者。政府起到的仅仅是牵头作用。市场经济的唯利使得民间人士、机构、投资到民间艺术保护的资金很少。没有民间保护的参与,就没有民间艺术存活的土壤。因此,建立政府保护机制,以及对民间原生态的保护,才是民间艺术多层次保护的有效举措。另外,保护单位的手段落后。河南省作为文化遗产的大省,更应该加快步骤,尤其是加重无形文化形态的保护力度。从认识上、性质上与基础上给予重视,才能推动我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进程。

(三)体制上不完善造成人才的缺失

只有优秀的人才跟进,才能使保护措施更完善,对于民间艺术保护而言,人才永远是第一要素。目前我省的民间艺术学术人才严重稀缺。首先,就民间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我省各类高校内极少设置民间艺术或传统艺术专业,只有个别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显而易见如果设置此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考虑经济利益会搁置这些专业。其次,民间艺术的普及氛围相对于主流的艺术来讲很差,不存在民间艺术传播的系统体系,使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本没有路径与途径。现实中,民间艺术人才的传承培育,几乎可以说是家族式手艺的传承,而现实社会又让新生代根本不愿意去接触已经落伍的民间艺术技艺的学习。学院体系和传统传承方式对人才的培养造成冲击,其根本原因还是对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推广意义存在认识不足。民间艺术保护人才的青黄不接更使民间艺术研究与保护雪上加霜。扭转这种局面要从制度体系、科研结构及人才保护等方面加强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实现途径

(一)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河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总体规划、全局指导及局部协调。发展民间艺术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河南各地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利益共享。通过市场的作用,吸引资本、引进人才,同时依靠市场,树立河南文化品牌,做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

(二)加强对民间艺术产品开发的创新意识

河南的民间艺术产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赢得了大众的喜爱。然而,并未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经调查后结果显示,河南的部分民间艺术产业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创新意识不强,造成产业的时代感和实用性缺乏。部分民间艺术产业的产品未经过加工直接搬上舞台,它仅仅满足了专业人士的好奇与研究,却离大众审美还有一段距离。笔者认为,提高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效益,应从产品开发入手,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强产品开发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当地旅游文化与民间艺术产业的相互渗透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文化发展迅速,各地旅游景点都尝试与当地文化艺术有效结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各地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走进景点,不难发现许多纪念品并没有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河南是我国热门的旅游大省之一,一些热点线路的旅游基本与当地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如开封的汴绣,木板年画,登封少林寺等。我省的其他地方旅游纪念品特点并不明显,需要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我们要在社会需求、文化价值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使民间艺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四)研究、保护与产业开发并举

对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同时,更要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建档、整理和研究工作。结合艺术院校的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深入的普查,摸清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家底,是对艺术产业有效开发的前提。有针对性地设立河南民间艺术研究机构,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当然对于这样的机构还要有监督机制。对民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品类、开发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前景等问题开展科学的分析、评价及规划,这样才能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进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五)发挥大众传媒优势

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播方式有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这些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它的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同时受时空的限制。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传媒充斥着现代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2016年春晚陕西华阴老腔出现在春晚的舞台,加工和改编后的艺术形式获得观众的认可,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介绍后,许多游客驱车到西安民俗文化博物馆只为现场欣赏华阴老腔,一时间快速发展了西安的旅游业。这一事件的出现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如果通过大众媒体的优势,已经成为当地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河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河南艺术工作者对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所谓的“国际化”、“时尚化”,却遗忘了民族民间艺术才是“博大精深”、“不可替代”、“万古流传”的精髓,正是这种“遗忘”对文明的传承和进步造成巨大损失。现价段政府已经对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开发做出努力,我们有信心将它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方向,把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河南的发展做出贡献。

[1] 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唐家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研究成果(16B630004)

仝娟,女,河南洛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西北大学文学院艺术美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舞蹈研究。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